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淅川: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没有土,他们组织群众肩挑人抬,一袋袋搬运上山;没有水,他们在山上用石头围堰,铺上塑料布,分级提灌;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他们扛来一块块石头,在每一棵树苗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1月14日,地处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马蹬镇葛家沟山坡上,一株株新栽的松柏、五角枫铺排至山顶,在黑石缝隙中挺拔屹立。
按当地群众的说法,过去这里“石头山连山,山上石头连”,是重度石漠化区域。石漠化荒坡土地退化、贮水能力差、岩层漏水性强,由此引起缺水干旱,陷入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恶性循环。
在淅川,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5万亩,其中,55万亩为重度石漠化区域。
石头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
“跟我来!”跟随淅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定洲的步伐,沿着蚕丛鸟道转入山坳,只见近百人“之”字排开,从山脚蜿蜒到山顶,把每一棵树苗、每一袋土、每一块石头传送到山顶。
葛家沟造林队长李国峰介绍,石漠化荒山造林非常艰辛!没有土,他们组织群众肩挑人抬,一袋袋搬运上山;没有水,他们在山上用石头围堰,铺上塑料布,分级提灌;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他们扛来一块块石头,在每一棵树苗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
“只要有土、有水、有阳光,不管条件怎样险恶,树苗都能生长!”李国峰说,今年是他在石头山上种树的第16个年头,16年来,他吃住都在山上,先后绿化7个山头,累计3万余亩。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肩负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任。“丹江水清不清澈,关键看淅川的山绿不绿。”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为了绿化荒山,涵养水源,该县创新造林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合同化造林模式,与企业和造林大户签订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兑付造林资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统计显示,近年来,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连年稳居全省县级造林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45.3%,53.2万亩荒山重披绿装。
三分栽种,七分管护。一边栽一边管,一边造一边护。
“茫茫林海,如果没有专业护林员,各种隐患可能会瞬间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拿上柴刀,翁建民一边巡山一边介绍。
翁建民原是一名军人,1990年退伍转业成为淅川县林业局一名护林员,管护着西簧乡6万多亩山林。20多年来,他每天走40多里山路,硬是在山林中踏出一条条小道。
种好、管护好生态林,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栽好、培育好经济林,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带来希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淅川县把林业发展融入脱贫攻坚大局,突出“短、中、长”三线战略,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短线”以项目见成效。淅川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区位优势,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每年争取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扶贫项目资金3600多万元,将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聘请2939名贫困群众成为公益护林员,年收入不低于贫困线。同时,鼓励引导造林专业队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机会,目前活跃在全县造林一线的2000多名造林队员中,有不少来自贫困家庭。
“中线”以产业打基础。渠首所在地九重镇张河村引进仁和康源公司,流转荒坡地6000亩发展软籽石榴,承包托管、反租倒包带富农户;毛堂乡庙沟村村民闫国生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在荒坡上种植大樱桃600余亩,带动近百户贫困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西簧乡、滔河乡、寺湾镇种植6万余亩薄壳核桃,当地1500多名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如今,70余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生态农业,3万余名贫困人口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长线”以旅游管长远。近年来,因水而兴的淅川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坚持全域旅游思路,“以林强旅、林旅融合”,目前已培育森林乡村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1.1万多户贫困户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
山因林而绿、民因林而富、村因林而美、水因林而清。如今的淅川,山川更美,乡亲更富,2020年2月已正式脱贫摘帽。丹江口水库最新一期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持续向好,109项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
百度搜索淅川: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有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