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合肥紧抓重点项目推动林长制改革见实效

2021-01-01 11:40:06核桃苗网

合肥紧抓重点项目推动林长制改革见实效

  自2017年推行林长制改革以来,合肥市在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江淮分水岭、大型水源地周边、生态廊道、城市大型绿地等重点生态区域,按照新建、建设保护、完善提升、森林抚育四项内容,谋划确定林长制市县两级重点项目209个,三年多来,已累计投资超过百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0.8万亩,提升绿化面积36.8万亩,市域森林生态网络、城市绿地布局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区域绿色资源优化提质。

  环巢湖派河口湿地、巢湖湖滨湿地等已完成了保护与修复工程,江淮分水岭区域薄壳山核桃等特色经果林造林比重逐渐增加,合肥植物园扩建二期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已完成,官亭国家生态公园打造森林旅游产业基地正逐步实现……合肥市用一个个实实在在、与百姓切身相关的重点项目来推进“林长制”。这一做法也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赞许。

  环巢湖湿地修复治理提速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他强调,要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巢湖东西绵延一百八十里,三面环山,波光帆影。20世纪以来,受特殊地质条件及水体交换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巢湖流域出现水质污染、洪涝灾害、岸线崩塌、湿地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巢湖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加快巢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不断提升环湖湿地生态功能,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总书记考察的十八联圩正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一。记者了解到,环巢湖十大湿地还包括巢湖湖滨、派河口、马尾河、栖凤洲、半岛、玉带河、槐林湿地、柘皋河、三河湿地。作为合肥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示范项目之一,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城湖共生”理念,以“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原则,统一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高质量打造环巢湖湿地公园群,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眼下,该项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记者从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目前已完成了巢湖湖滨、派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其他八大湿地也纷纷排出了修复时间表:到明年6月底之前,将陆续完成马尾河、栖凤洲、半岛、玉带河、槐林、柘皋河等六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明年12月底之前,完成三河湿地恢复重建工程以及十八联圩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2021年将全面完成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任务……工程全部竣工后,十大湿地将如一条玉带环绕巢湖,初步构建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三面青山一面湖”的巢湖美景正加快呈现。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积极探索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财政奖补政策和实施方案,研究探索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经营利用有效模式,结合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推进环巢湖湿地综合性治理、系统性修复。

  江淮分水岭生态屏障惠民富农

  经济价值高的薄壳山核桃,加上套种桂花和小麦,位于江淮分水岭上的长丰万亩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现在不仅成为一片错落有致的绿坡,而且为当地居民提高了经济收入。

  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是合肥市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示范项目。2010年来,江淮分水岭区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绿化高潮,尤其加大了分水岭东北部绿化步伐,该区域完成造林90万亩,构筑了合肥市西北部的森林生态屏障。

  按照示范区项目计划,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将每年新增造林1万亩,通过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杨树林更新等15万亩,促进森林质量的提升。项目提出着力改善江淮分水岭等重点区域林分结构,大力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健康森林。记者了解到,到2021年,该项工作将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整体打造、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将不断加大江淮分水岭岭脊线及两侧生态廊道建设规模,进一步完善分水岭生态圈。

  推进增绿工程,夯实绿色本底,并不是单纯的增加绿量。据悉,林长制示范项目增加了岭区特色经果林造林比重,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到2025年,预计江淮分水岭区域新增特色经果林5万亩。与此同时,还将立足大型林苗基地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提升林下种植、林间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规模。通过这样的结构调整,将推动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打造一条高标准的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官亭打造森林旅游产业基地

  肥西官亭国家生态公园是合肥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又一示范项目。这里绿树成荫、四季花开,拥有桃花园、樱花园、红梅园、紫薇园、海棠园等14大林园,以及丰祥湖等大小水库。目前官亭精品苗木产业发展到12万亩,拥有各类精品苗木近百种,同时栖息着40多种国家各类保护动物,是合肥市郊最大的观赏花园和绿色森林。

  2017年,安徽建立林长制后,肥西县先后出台《肥西县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肥西县重点生态区域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肥西县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实施方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网络体系。官亭国家生态园便是肥西县林长制重点项目之一。

  记者了解到,由市级林长总调度,补植补造、抚育经营和退化林修复工作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促进森林资源科学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森林健康水平和林地综合生产力。在“绿文章”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森林生态旅游康养、林区休闲服务、花卉苗木观赏等产业不断发展,官亭国家生态公园正在建设成为具有典型示范带动的森林旅游产业基地。一些有益尝试,诸如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林管护机制,也在该项目进行试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值得一提的数字是,蓬勃发展的苗木经济,为每一位肥西人年均收入增长了上千元。

  精准调度解决合肥植物园扩建难题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全覆盖的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4584人。市、县级林长担任每个项目林长,对项目建设进行重点调度,推进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推动了项目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其中,合肥市植物园扩建项目便是合肥建立林长制后“啃”下的一块“硬骨头”。通过林长会议、实地巡林调研、座谈会等有针对性的调度,合肥植物园扩建长期存在的规划、土地、城中村拆迁及资金问题得以解决,这一历时13年的项目终于于2018年正式开工。

  扩建后的植物园面积增加了500亩,在完成扩建区水环境处理的同时,老园区也得到提升,建设了安徽乡土植物园、豆科植物园、石榴园、木犀园,并改造木兰园、磬园等内容。

  如今,合肥植物园二期扩建项目建设及水环境治理项目已经完成,园内增加了绿地面积,打造了多处特色景点,构建了全新的生态系统。石榴园荟萃了目前世界上已存最多的石榴品种资源。改造后的木兰园将展示共计46种木兰科植物,新建的安徽乡土植物园收集各类具有乡土特色植物,建设完成后展示共计1500种乡土植物。豆科植物园展示150种豆科植物。提升改造后整个园区植物种类超过3000种。

  另外,南扩区域内也增添了新通道进入植物园,新通道连接樊洼路和植物园南门,春季赏花时入园路的拥堵状况得到缓解。

  记者了解到,按照林长制项目推进计划,在对植物园生态系统进行原真性、整体性保护的前提下,还将加大引种力度,丰富物种多样性,打造精品专类园,到2025年园区引种植物物种达5000种。


百度搜索合肥紧抓重点项目推动林长制改革见实效,有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