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潍坊滨海创新“盐碱地+”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陆域面积678平方公里,其中75%的土地为盐碱地,属于重度盐碱区,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潍坊市滨海区统筹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把盐碱地作为宝贵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以盐碱地生态修复为核心,以构建特色产业链为抓手,探索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盐碱地+文旅产业”“盐碱地+生态修复”等三大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从昔日“一无所有”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生机勃勃”的绿洲,实现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凤凰栖木来”的历史蜕变。
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条
近年来,滨海区依托盐碱地生态修复累积效益,围绕盐碱地高端畜牧、有机果蔬、渔业水产、特色种植等农业板块,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党支部或合作社引领、农户参与方式,做优特色品牌,做强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形成盐碱地特色产业化发展模式。
做优盐碱地特色种植业。以创新绿色农业为核心,依托中医药(肉苁蓉)科技产业、盐碱地芳青玫瑰等一批示范项目,打造盐碱地玫瑰、肉苁蓉、“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南陈21度桃等一批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通过横纵向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强特色盐碱地经济“新六产”。其中,“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通过建立适于盐碱地柽柳寄种技术体系,种植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的肉苁蓉,并建成集生态种植示范、中医药研发、中医药文化推广、养生保健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综合平台,亩产达到1300千克,实现肉苁蓉生态种植产业化发展。农韵盛景生态高效示范园区依托景海果业、忆红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余个大项目,辐射引领周边村庄1000多户种植特色水果。园区基地土壤属弱碱性,微量元素丰富,出产果实糖度高、耐储存、口味独特,种植的“滨海红”苹果是当前优良的矮化红富士品种,具有色泽艳丽、香脆爽口、风味浓郁、营养丰富、储藏期长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盛果期年产200万公斤、纯收入达1000万元。“周疃葡萄”是在弗蕾葡萄的基础上,根据盐碱土壤的特点改良的品种,含糖量高于22度,果色鲜红、挂果时间长,改良后的葡萄耐储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南陈21度桃”含糖量约在18%—24%之间,脆甜清香、皮薄汁多,现已种植面积200亩,每亩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冷藏、加工、包装行业全面发展,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元舜现代农业以耐盐碱玫瑰新品种“芳青玫瑰”种植为依托,打造集盐碱玫瑰种植、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区,自主研发的玫瑰红茶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做强盐碱地水陆一体养殖业。以河海滩涂、海洋牧场、盐碱地牛羊养殖基地为依托,通过生态循环畜牧产业园、浅海滩涂、工厂化、池塘等方式,形成陆海河湖一体化养殖模式,打造集盐碱地畜牧农产品和水产品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旅游等于一体产业链条,年产值可达5亿多元。其中,胜伟集团依托“盐碱地生态农牧产业园”,与多国农牧企业合作,引进优良种畜资源和肉类产品,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种植牧草、建设胚胎库、配套加工设施,并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端系统等技术,将养殖和生产技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实现互联共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龙威底播型海洋牧场占地53265亩,包括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毛蚶、文蛤等9个养殖区域以及研发、冷库、加工车间等配套服务区,目前,已采捕成品贝类2680多吨、年加工水产品1万多吨;滨海旅游集团田园型海洋牧场通过优化传统养殖方式,协同发展戏水采贝、休闲垂钓、深海观光等新业态,打造“传统渔业+观光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集渔业养殖、海洋渔业深加工、水产物流于一体的渔业产业聚集区,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修复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做活盐碱地产业合作机制。通过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快速聚集土地、资金关键要素,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市场”合作发展特色盐碱地农业共赢机制,结合“支部共建、村企联建、陆海同建”,流转农村土地3.2万亩,吸引50多家企业参与规模化经营,成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33个,在原来荒芜的盐碱地上建成“金辉集团+报庄子村”等一批农牧生态园、家庭农牧场、田园综合体,重点发展盐碱地高效功能性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探索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其中,大家洼街道“百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地域丰富卤水资源优势,创新“滨海红星模式”,发动村集体发展特色渔业养殖,吸纳养殖专业户27家,养殖面积9.6万平方米,南美白对虾产量达到2600吨/年,远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实现年产值约2亿元,就业人数1000余人。
探索“盐碱地+文体旅业”融合路径
近年来,滨海区依托东周盐业遗址群、“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等独特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海盐文化始发地、盐宗故里等内涵价值,形成海洋渔盐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系列特色文旅品牌。同时,串联陆、海、河、湖等“盐”资源,在重度盐碱区建成万亩玫瑰园、千亩放飞场、百米“渤海之眼”摩天轮、国家4A级欢乐海沙滩景区、帆船中心、特色温泉小镇等文旅产业项目,引进举办世界风筝冲浪锦标赛、草莓音乐节、渔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聚集康体养生、盐文化体验、主题游乐、商务展览、节会活动等高端旅游产业,形成“春放彩鸢秋冲浪,夏戏海水冬泡泉”知名全域文旅品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19年全域首次突破437万人次。其中,中化弘润、胜伟等多家企业,充分利用滨海独特的地下盐卤温泉资源,建成弘润融汇、聚宝盆(天沐)等盐温泉小镇,打造吃、住、玩、游、乐购于一体的盐温泉特色旅游;渔盐文化节将滨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自2007年举办以来,每年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成为山东旅游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构建“盐碱地+生态修复”循环体系
近年来,滨海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采用“林、水、技”盐碱化综合治理措施,形成“大绿化、大水面、大公园”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绿”覆盐。按照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6:4比例,规划全域生态建设,通过实施白浪河生态示范带、沿海防护林、三年大绿化等生态工程,克服盐碱地造林绿化技术难关,采取物理改良、生物改良、“以养代建”等方式,成功培育鲁台盐杨、滨海盐松、环海盐柳等新品种,因地制宜推动耐盐碱苗木良种大规模、产业化种植,3年内全区新增绿化面积7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010年的不到10%提升到35.6%,形成“雨季植被蒸腾降低水位、抑制返盐;旱季树木根系阻留有害盐分,减少积盐”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治盐效果显著。
以“水”减盐,坚持“把水留住”,南北纵向实施白浪河等干流河道疏浚,先后投资40多亿元开展弥河、丹河防洪治理,完成围滩河等“三河两带”综合生态治理工程,在丹河、崔家河等三河交汇处至入海口打造大水面,调节水利、储蓄水源,降低地下卤水水位、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依托水环境生态修复、水质生态净化等技术,形成“再生水景观河道复合生物+生态湿地净化系统”修复模式,改善治理河湖海湿地8.6万公顷,有效保护宝贵淡水资源。
以“技”改盐,积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盐碱地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中科院、南京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引导胜伟、东森、乐道等十余家农业龙头科技企业建立科研平台,掌握近3000余项盐碱地领域专利,通过建立盐碱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苦咸水淡化技术、节水浇灌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改良体系,降低和控制地下苦咸水水位,淋洗和排除土体中过高的盐分、防止返盐,从而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建立适宜植物生长环境。其中,农韵盛景生态高效示范园、胜伟盐碱地生态农牧产业(示范)园等试验区土壤含盐量下降至0.14%左右,亩均产效益达到3万元,使盐碱地变为良田沃土。
百度搜索潍坊滨海创新“盐碱地+”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有更多相关内容。